編輯方式
2009年4月維基媒體基金會對於維基百科可行性研究的影片,其中也有部分用戶對於編輯制度提出質疑[43]
與傳統百科全書相比,維基百科最主要的特點為採取開放的精神。這意味著不論是擁有維基百科帳號的使用者或者是其他匿名的瀏覽者,在閱讀條目的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所認為適合的內容添加於文章之中;不過在一些特別敏感或者是容易受到破壞的內容則會賦予不同程度的「保護」,藉此以暫時禁止瀏覽者對於一些文章編輯的權限[44]。不過不同語言版本的網站或多或少會修改這項政策,例如在英語維基百科中便只有註冊用戶可以創建新條目[45]。然而維基百科其條目內容並不會歸屬於創建者或者任何編輯者,同時也不會要求任何文章必須給公認的權威人士審核;相反的,編輯者對於文章的內容和架構大多必須經達成共識以作處理[46]。
在一般情況之下,所編輯過的文章都能夠立刻檢討與修正。一些時候編輯維基百科者可能為條目加入內容不精確的字句、具意識形態的偏見或者是無意义的話語,而這些編輯結果必須等待另一名編輯維基百科者發覺並糾正內容。面對這種情況,不同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都有各自負責管理的行政架構,同時也允許針對這一現象自由地修改相關政策。例如在德語維基百科便對條目採用「穩定版本」政策,也就是編輯內容在經過他人查閱後才會顯現給一般瀏覽者觀看[47]。不過英語維基百科則沒有採取德語維基百科的模式,其中前者在2010年決定先測試2個月再做決定。英語維基百科的推動者希望能夠藉由「查閱更改」的方式來避免新加入的用戶編輯「爭議」內容或者是輕易破壞文章內容,透過審查的步驟使得一般瀏覽者只會看見查閱前的文章內容。然而在這次測試後英語維基百科社群並沒有就「暫定修改」系統達成共識,最終於2011年5月將文頁面中所有的「暫定修改」內容刪去[48]。
維基百科其使用MediaWiki的頁面紀錄比較,其中於此可以了解兩個版本之中經過修改的頁面,其中紅色的文字即為前後文章的修改之處
無論是否有於維基百科之中註冊,文章貢獻者能夠藉由軟體來編輯內容。每一篇條目都有名為「歷史」的頁面記錄著過去每一次文章的修訂,不過在針對誹謗性內容、犯罪威脅記錄或者是侵犯版權等情況時也有可能會將過去紀錄刪除。例如日語維基百科對於某些受到注目案件的受害者真實姓名會選擇刪除處理,甚至也會依同樣理由干涉其他語言版本的內容[49]。不過一般編輯者也可以於此頁面的選項,撤銷有關內容的不當更改或者是恢復先前被刪去的內容。而每一篇條目之中也會有與其相關的「討論」頁面,這能夠協調編者們針對該條目的編輯活動[50]。另外在數名編輯者們也能夠在固定的「討論」頁面之中尋求「共識」,並常常會以投票來決定條目的內容或者是架構[51]。
此外編輯者也可以於網站的「最近更改」處查看最近修改過的條目,藉此來了解其他參與者的工作。而一些長期參與的編輯成員則會將他們感到有興趣的條目列入「監視列表」之中,如此一來這些用戶便能夠輕鬆地跟踪這些條目的最新修改。許多已有一定程度發展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編輯者則往往會更常查閱「監視列表」的變動,原因在於隨著維基百科參與人數的增長會使得「最近更改」列表項目大幅增加。另外每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也會另外有一個待巡查頁面的列表,藉此來審查新創建的條目之中是否有過於明顯的問題[52]。經常遭受到破壞的條目則可以對文章內容申請「半保護」,這樣便只有維基百科的自动确认用戶能夠編輯[44];而當某一條目過度具有爭議性而引起激烈爭執的話,條目也有可能變成只有系統管理員能夠修改的「全保護」狀況[44]。
除了參與維基百科的志願者外,維基百科也廣泛使用經過設計的電腦程式「機器人」來糾正常見的拼字錯誤或者語法問題,甚至有些「機器人」能夠自動分析統計數據、並以相同格式來編寫地理條目的基礎內容[53]。另外也一些「機器人」被設計來檢測他人對於維基百科的攻擊或者破壞,除了能夠自動或半自動的修復這些文章內容外,透過內容過濾器的設置也能夠及時警告用戶其編輯「不受歡迎」。而透過網路地址的鎖定,「機器人」也能夠阻止其他用戶正在添加可能具有商業性質的廣告網頁,或者是使用傀儡帳號或IP位址來破壞[54]。不過許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在設計出「機器人」之後,必須先經過社群批准才能夠運作[54]。
條目分類
維基百科藉由MediaWiki所推出的編輯界面
維基百科一開始所出現的條目內容大多鬆散且未經過組織,不過通常在之後便會有志願者對其修改,且根據內容擴展情況和條目題材給予分類,藉由分類的方式也可以幫助其他用戶更加容易依照內容和屬性查閱每一篇文章[55]。一篇新條目如果只有一些淺短的定義和條目連結的話,通常會將條目列為「小作品」並且要求他人協助修改。而另一方面如果條目內容極為完善的話,則可能會另外提名為「特色條目」[50][56][57](feature article,後來中文維基稱為典範條目)。研究員賈科莫·波代里(Giacomo Poderi)便發現這類被列為「特色條目」的文章,往往是由數名维基編輯者在密集修改的情況下才能夠達成[56][57]。「特色條目」在提名之後會由其他編輯用戶決定是否有資格,而在成為「特色條目」便通常會輪流登上維基百科首頁上展示。以英語維基百科來說,平均每天會展示一篇特色條目。然而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發現,維基百科中特色條目間的文章質量始終無法一致,這使得研究人員認為維基百科社群對於條目內容的評估其實「並無效果」[58]。
在2007年在準備製作維基百科印刷版本時,英語維基百科則決定依照當時文章質量的比例來安排各種不同文章質量的條目刊出[59]。另外維基百科社群的數名編輯用戶也可能會自行組織「專題」,藉此一同編輯特定領域主題的條目文章,並且藉由相關的討論頁來同時協調多篇文章的結構與用詞。
破壞行為
主条目:維基百科的破壞
英語維基百科上所觀看到對於條目文章的修改,可以看見右方編輯紀錄中对多孔動物門這個條目的破壞
最常見和明顯的破壞類型包括插入虛假資訊、廣告言語、高度黨派意見、是自我觀點的文句或者是其他類型的垃圾郵件等,面對這些破壞行為時大多情況下維基百科社群能夠藉由編輯修改的方式刪除錯誤資訊,甚至能夠完全消除特定頁面的破壞紀錄[60]。然而一些較為少見的破壞行動則可能更難被察覺到,這包括強硬修改成為自己喜愛的格式內容、對條目的標題或者是分類頁面中的解釋進行破壞的頁面語義,甚至是直接修改條目文章的底層代碼等等。
然而由於破壞的次數與可行性,使得維基百科長期以來和其他百科全書相比一直面對這個獨特的挑戰。而這也使得維基百科被批評瀏覽者始終無法肯定自己當前的文章是否有受到破壞,在一定機會上文章可能在先前就被插入虛假的資訊,又或者實際重要的內容反而遭到刪除等等的破壞。前《大英百科全書》主編羅勃特·麥克亨利(Robert McHenry)便提到了維基百科面臨破壞威脅的困境[61]:
“
到訪維基百科的條目以認識某事物、確定某些事實的用戶,就像前往公共廁所一般。他可能一眼就看到該地方污穢不堪,這樣便會讓他知道要小心翼翼的作出判斷;又或者他看到這地方還算是乾淨,反而可能讓他產生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當然不知道在這之前有誰使用過。[62]
”
——羅勃特·麥克亨利(Robert McHenry)
明顯的破壞通常很容易從維基百科的文章中移除,根據實驗維基百科在檢測且修復破壞的平均時間大約是幾分鐘[37]。然而美國政治人物約翰·席根塔勒在其個人經歷部分參入了虛假的資料,卻一直到這項破壞編輯過後4個月才被發現,並且隨即被新聞媒體大幅報導[63]。在這次事件之中約翰·席根塔勒、發現此事的《今日美國》編輯部主任和自由論壇(Freedom Forum)暨范德堡大學創始人則詢問威爾斯是否有任何方式能夠知道是誰編輯這些錯誤資訊,威爾斯在第一時間則回答說並沒有辦法[64][65]。雖然最終能成功追查到肇事者並要求出面道歉,這一事件也導致維基百科其網站上政策的修訂,特別是針對那些在世人物的傳記文章要求更加嚴格的驗證標準[66]。
規則制定
維基百科的內容基本上受到美國的著作權與相關法律限制,同時也要遵從以佛羅里達州為主的維基百科伺服器所在州份的當地法律規定。除了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法律規定外,維基百科的編輯用戶也被要求遵守依照「五大支柱」所制定的種種方針和指引,並希望能夠在這規範之下創造許多適宜的條目內容[67]。這些規定同樣與維基百科的條目一般儲存在wiki系統上,然而如果要編寫或者修改維基百科的政策和指引則必須經由維基百科社群的同意,不過同樣的也能夠藉此輕易刪除或修改不符合規定的規則。許多非英文版本的維基百科計畫最初大多是翻譯英語維基百科的規則來作為自身基礎,而在之後也漸漸會因應自身的發展而在規則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
內容方針
英語維基百科等語言版本在內的維基百科計畫對於條目內容也多有訂定數條相關規則,其中大多要求文章內容必須以百科全書式的寫法,而反對編寫出如同詞典般的文章內容[68]。另外對於作為話題的事件是否收錄於維基百科中這一部分,則也要求用戶在編輯時應該要注重「關注度指引」;這通常意味著條目內容必須在主流媒體或者主要學術刊物中能夠作為獨立主題的文章,同時能夠得到明顯足夠且可靠的次要來源來支持條目的創建[69]。此外維基百科計畫為了能夠建立一個備受公認的傳達知識媒體,這使得在條目內容中不允許存在有虛構的資訊或者是原創的研究[70]。而為了避免條目的內容遭到其他瀏覽者的質疑,因此維基百科也要求文章需要可靠的消息來源以作為參考。然而這得維基百科的內容反而變成「可供查核但並不正確」,許多維基百科編輯者反而忽視維基百科的作法而另外參入自己的想法;這使得條目常常在審查其正確性時並不會有重大問題,然而實際上文章內容卻已經被維基用戶另外詮釋[71]。久而久之反而使得正確資訊更加難以被有效的呈現,從而阻礙了應該被列入維基百科全書內的資訊增長[72],甚至在最後後可導致維基百科不能在採取中立觀點紀錄之[73]。為此如果有正反兩面意見和觀點都擁有相應的外部來源作為輔助外,維基百科往往會要求文章內對於條目的觀點必須採集整理出適當份量的資訊內容[74]。
爭議解決
作為一則流行的笑話,維基百科的問題在於它只能在實踐中證明自己,但從理論來講它完全不能正常運作[75]。“”
維基百科社群內有許多方法解決爭議,其中最常出現的是被稱作「修改、回退、讨论」(BOLD, revert, discuss cycle)的編輯循環之中,其中往往是一名編者對於條目作出更改,稍後另一名編者將其修改回退至未修改版本,最後兩名編輯用戶便於討論頁上討論彼此所遭遇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76]。然而在某些時候雙方編輯者可能忽視這個過程,進而在就條目內容或者結構上爆發編輯戰,也就是反覆發生一名用戶編輯、然後由另一名用戶回退的情況[77]。
編輯者如果希望能夠解決問題,除了在討論頁商討外,也可以於相關的維基專題頁面中獲得更廣泛的社群共識,或者是另外邀請第三方並徵詢相關意見。而如果雙方已經就條目問題爆發言語衝突的話,編輯者也可以在專門頁面報告對方違反禮儀或者是不文明應對。另外維基百科也提供「互助客棧」或者是「調解委員會」的服務來協助雙方編輯問題的處理,不過實際上對於雙方問題的處理並沒有約束能力或者處分職權,而是偏向重是藉由溝通的方式獲取共識。而如果是就是否刪除條目方面,則維基百科內也有另外的頁面來處理。不過雖然維基百科許多情況之下多會藉由調解的方式處理,然而一些維基百科用戶則認為調解針對某些具有爭議性之問題並無法有效解決[78]。
仲裁處理
英語維基百科仲裁委員會的介紹頁面
包括英語維基百科在內的維基百科計畫中,則另外設立有仲裁委員會(Arbitration Committee)作為最後的爭議解決手段。雖然許多在維基百科上的糾紛通常是由兩個對立觀點的編輯用戶就條目文章的內容編輯出現嚴重分歧而爆發的,然而仲裁委員會明確拒絕這類觀點爭議案件並認為雙方應該能夠直接解決內容問題。根據統計分析指出委員會通常會忽視雙方爆發爭議的內容,而將重點放在爭端發生的方式[79]。這般作法的原因在於仲裁委員會並非將自身目的定為解決爭議糾紛並維護編輯的和平環境,相反的更加偏向淘汰不適任的問題編輯者來吸引潛在更多熱心編輯用戶的參與。也因此儘管委員會偶爾會在審查爭執問題時會譴責新的編輯內容違反維基百科的政策(例如內容在經過修改後反而立場不中立),但是就文章的內容部分並不會有絕對的規定。其中包括提出警告並暫緩執行懲處(63.2%)、禁止編輯文章(43.3%)、禁止參與主題討論(23.4%)或者是禁止瀏覽維基百科(15.7%),其中完全禁止使用維基百科主要是因為確認假冒他人行為或者是有反社會行為出現;而如果該用戶並假冒他人或者顯現出反社會傾向,相反的其不當行為僅是違反社群共識或者是編輯政策的話,仲裁委員往往則是會發出警告來作處理[79]。
隱私問題
在尊重隱私權為前提的情況下,維基百科藉由關注度的規定使得普通公民能夠有權力保有自己的隱私;然而維基百科提到將會維護一般平民的「私人生活」,但是條目中所出現的人物角色並非都是法律所提到的「公眾人物」(public figure),這導致維基百科在提到注重匿名的網路空間或者是要求在現實(Real life)中匿名者之權益上有些微衝突[80]。Wikipedia Watch則認為「維基百科對於那些重視隱私的人們是一個潛在威脅」,並且提到「維基百科中如果採用責任制的結構,將是解決隱私問題的第一步」。另一個比較特別的個案則是儘管本人與其他重要人物相比並不重要,但是在違背自己意願的情況下仍然出現於維基百科的條目之中[81]。
2006年1月時德國法院下令德語維基百科關閉其在德國的站點,原因在於德語維基百科將已經逝世的混沌電腦俱樂部(英语:Chaos Computer Club)(Chaos Computer Club)駭客成員「Tron」的本名鮑里斯·佛羅瑞斯克發表出來,隨後佛羅瑞斯克的父母親便向法院提出訴訟並要求他們兒子的姓名能夠自維基百科中刪除[82]。隨後法院便要求禁止使用德國域名「www.wikipedia.de」重新定向在德語維基百科中,不過德國用戶仍然能夠直接訪問總部設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伺服器網址「de.wikipedia.org」。不過到了2006年2月9日,對於維基百科的禁令再度被德國法院推翻,並且否決了其父母親所堅持著有關只能使用匿名「Tron」以維護隱私權的方式。之後原告在2006年5月再次要求上訴,不過卻遭到柏林市法院(Berlin state court)拒絕繼續審理[83]。
社群活動
組織結構
主条目:維基百科社群和meta:Wikipedia power structure
2006年維基媒體國際會議討論狀況,其中維基媒體國際會議是維基百科用戶和其上的維基媒體基金會一同舉辦的年度會議活動
雖然實際上維基百科並非總是傳達有關負面的資訊內容[84],維基百科社群經常被形容為「邪教組織」[85],而且這類說法往往是由未能適應社群的用戶所發出的批評[86]。然而維基百科在某些事情執行上更加重視社群的凝聚力,這也意味著即使是沒有任何資格提出者也能夠參與妥協或者討論,而這種只尋求共識的作法有時候也被批評為「反精英主義」[87]。
到了今日維基百科社群已經建立了「各式各樣的官僚體系」,其中為了能夠有效掌握維基百科中條目的編輯修改動向,使得許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陸續由志願擔任管理人員者組織「明確的權力結構」[88][89]。這些志願協助管理工作的「管理員」往往在維基百科社群中也是擁有良好信譽的編輯用戶,在成為有部分特權的「管理員」之後便擁有能力刪除頁面、封鎖正在被破壞的文章或者是社群嚴重爭執時刪除汙辱性對話,甚至也能夠停止違規用戶的編輯權利[90][91]。不過「管理員」的權力行使者要在於編輯部分的行使,期望能夠阻止用戶對於維基百科的破壞性編輯,而對於普通的編輯用戶實質上並無管轄權力[90]。此外,管理員在決策決定這一方面也並未享有任何特殊權力[92]。
新進用戶
根據統計,有將近60%的註冊用戶在其註冊之後的24小時之內,並沒有隨即編輯與條目內容。面對這項數據,可能的解釋是這些用戶註冊加入維基百科只是為了一些目的,或者是害怕自身的經驗反而讓他們無法與維基百科社群交流[93]。埃里克·高德曼(Eric Goldman)則寫道主要原因之一是害怕沒有了解維基百科內的基礎文化,包括在討論頁上簽名、編輯慣例以及具有禮儀的討論等等習慣,甚至擔心有些熟悉維基百科的用戶會特意將他們剛加入維基百科者的貢獻視為一種破壞。為此維基百科多鼓勵新進用戶漸漸熟悉維基百科社群的慣例,除了編輯條目之外也能夠建立專屬自己的用戶頁,學習維基百科一些特定技巧與規格並且了解遭遇爭端時的解決步驟,甚至也能夠學習了「令人費解的維基百科文化笑話以及內部各種討論參考」[94]。但是在另一方面非註冊用戶在使用維基百科時則往往會被視為「二等公民」看待[94],原因在於「所有維基百科社群的成員多認可這些註冊參與者,相信他們在獲得既得利益的基礎上能夠持續參與維護工作」,但是對於IP地址的貢獻歷史則往往不能夠確定有其完整紀錄來作為參考,而一些特定用戶在遭遇衝突時也往往會轉換成非註冊用戶來維護自身觀點[95]。
2009年Business Insider推出了有關維基百科的研究報告,擔任文章編輯暨新聞記者的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便表示在維基百科上隨機抽樣的文章之中,大部分最近文章的文字編輯紀錄主要是由「外人」(鮮少參與創建或者編輯的用戶)所貢獻,而絕大多數文章的編輯整理以及格式調整則是由「自己人」(維基百科註冊用戶)負責[96]。
編輯條目
參與2005年8月6日舉辦的維基媒體國際大會的維基用戶和相關人士,從左而右分別是陳霆、「阿仁」、「虎兒」、「太田尚志」、吉米·威爾斯、「Andrew Lih」和斯特凡·邁耶爾(Stephan Meyer)
維基百科並不要求使用的用戶必須鑑定其身分[97],然而維基百科全書其非傳統模式的增長模式反而促使「是誰編輯維基百科?」這類問題成為今日數個Web 2.0主題的議題之一,甚至如digg等科技網站也多次探討這類問題[98]。威爾斯曾經表示維基百科只有「一個社區......以及數百個志願負責的專門小組」,並表示貢獻維基百科和其他計畫的團隊在很多部分「都十分像任何一個傳統組織」。威爾士在調查524名維基百科用戶時發現,有超過50%的內容僅由0.7%的維基用戶編輯。然而亞倫·斯沃茨在以同樣的方法評估維基百科條目的貢獻者時則獲得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再其所採樣的幾篇文章有很大一部分的內容(藉由文字位元組計算)反而是由低編輯次數的用戶所貢獻[99]。而2007年達特茅斯學院研究人員其研究數據則指出:「匿名和偶爾貢獻者在維基百科的修改作為,反而成為維基百科網站註冊者視為可靠知識來源的判斷依據。」雖然這些匿名貢獻者經常只修改與自身有關的領域,然而維基百科大多對於這些用戶給予支持,甚至期望他們在提供內容資訊的同時也能給予可供核查的資料來源[100]。
2003年,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安德烈·奇福利利(Andrea Ciffolilli)認為,Wiki軟體創造一個共同發展的環境底下,憑藉著低交易成本和「創造性建設」的方針使得維基百科成功鼓勵他人參與其中。而2008年喬納森·齊特林(Jonathan Zittrain)所出版的《網路的未來》(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一書中,則認為維基百科成功的個案開啟了如何開放合作的研究,同時也期望藉此培育網路上的創新想法[101][102]。然而在2008的研究之中發現,維基百科的用戶並不太同意自身比其他組織還要注重開放程度[103][104]。甚至在2009年時,有一項研究報告指稱:「有跡象顯示出,維基百科社群對於新內容反而給予越來越多的阻力。[105]」而在2009年舉辦的OOPSLA大會上,維基媒體基金會首席技術官暨高級軟體設計師布里昂·維伯(Brion Vibber)則發表了「社群性能優化:讓你本人能夠順利運行您的網頁」(Community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Making Your People Run as Smoothly as Your Site)一文。並在會議中表示維基百科除了必須不斷處理這個大型社群的募款問題外,同時也面臨了軟體開發過程的下一步挑戰[106]。
用戶交流
維基百科在與大英博物館合作下,在2010年6月由相關人員一同編輯「霍克森宝藏」(Hoxne Hoard)
在Wiki軟體的協助之下每個條目除了有編輯頁面之外,同時也會擁有相對應的「討論」頁面,而維基百科的主要社群成員便會在此相互討論,同時藉由「用戶對話頁」也能夠聯絡到特定的維基百科用戶。透過這些頁面能夠幫助維基百科用戶達成共識,並且藉由交談的方式來協助維基百科網站的運作,這包括相關文章的內容應該包含什麼、維基百科網站的規則如何修改或者是對於任何問題促使社群採取行動[107]。
另一方面在英語維基百科管理員暨維基媒體基金會前任理事長麥可·斯諾的主導下[108],英語維基百科首次推出了作為社群報紙的《維基簡訊》(Wikipedia Signpost)[109]。在《維基簡訊》之中除了介紹了有關維基百科近期發生的新聞和事件,同時也協助推廣包括維基共享資源在內的從姐妹計畫所發起的大型活動[110]。
此外維基百科用戶有時候會基於對方優秀的貢獻付出,因此提供相關的「維基星章」以作為獎勵之用。期望透過個別設計的「維基星章」來促使維基百科社群的進步,這些「維基星章」所讚揚的觀點包括有簡單的編輯條目工作、社群協助,行政工作到和與其他維基百科姐妹計畫的連結工作等等。同時許多研究分析則認為維基百科採行「維基星章」自由授予的制度,促使了整個維基百科社群能夠一同從事大範圍的合作計畫[111][112]。
資料統計
維基百科各個語言版本與其參與編輯、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對照表
根據一項研究發現,維基百科在內容上的貢獻者「只有13%為女性,而貢獻者平均年齡則是在25歲左右」。為此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執行董事蘇·加德納(Sue Gardner)便表示,希望在2015年時能夠將參與維基百科的女性編輯用戶增加到25%左右[113]。全國婦女研究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Women)主席琳達·巴施(Linda Basch)則指出在參與維基百科的女性編輯者之中,根據統計有超過50%已經完成在美國的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課程[114]。
而在2012年時塔哈·亞西爾(Taha Yasseri)和雅諾什·柯特茲(János Kertész)則在《PLoS ONE》發表研究文章,並以各個維基百科社群其晝夜活動模式作為相對比較基礎,進而估計其他世界各地不同地區使用戶在各個語言版本維基百科的貢獻比例。舉例來說,報告顯示英語維基百科中,來自北美地區的編輯次數侷限於接近50%的比例,而這個比例在簡易英語維基百科更降低至25%[115]。對於這項報告,維基媒體基金會則是希望能夠在2015年將南半球編輯用戶的數量增加到37%[116]。
條目內容
参见:維基百科的關注度
2008年時,有關維基百科內條目分類所占比例的圓餅圖
維基百科其建立目的在於以網路百科全書的方式收錄所有人類的知識,這也意味著在百科全書中所收錄的條目將會涵蓋每個主題[68]。特別是維基百科能夠收錄將近TB等級磁碟空間(Disk space)的條目,這使得維基百科比起其他傳統印刷的百科全書能夠收錄更多主題與內容,這其中也包括有可能會讓人反感或者受到侵犯的色情類型文章[68]。儘管維基百科的這個想法並不需要辯論,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仍然被認為有爭議點出現。例如在2008年時維基百科便引用了這項政策,針對網路聯署要求英語維基百科撤除「穆罕默德的圖像表達」(Depictions of Muhammad)這類條目的想法而作出了否絕的決定。然而也由於維基百科中收錄了有關政治、宗教、色情等等敏感的主題內容,曾經引起不同國家對維基百科實施審查制度。英國互聯網供應商曾經屏蔽一個被認為涉及性虐待兒童圖像的頁面[117]。中國大陸[118]和巴基斯坦[119]亦曾經完全封鎖維基百科。
2008年時,卡內基美隆大學和帕羅奧多研究中心一同針對維基百科在2006年7月到2008年1月間有關主題內容的分佈以及各個領域的增長情形來作研究,其中各個主題所佔比例與增長情況分別為「文化藝術」類型約占30%(增長210%)、「傳記人物」約占15%(增長97%)、「地理位置」類型約占14%(增長52%)、「社會科學」類型約占12%(增長83%)、「歷史事件」類型約占11%(增長143%)、「自然科學」類型約占9%(增長213%)、「應用技術」類型約占4%(增長-6%)、「宗教信仰」類型約占2%(增長38%)、「身體保健」類型約占2%(增長42%)、「數學邏輯」類型約占1%(增長146%)以及「哲學思想」類型約占1%(增長160%)[120]。不過在這次研究之中所計算的大小僅是指條目的數量,因此可能數量所占比例較高的主題其條目則是短篇文章為主,而數量所占比例較低的主題其條目內容則有比較多的描述。其中為了彌補關注相關主題者較為缺乏的類型和條目,英語維基百科在2011年策劃了「維基百科愛圖書館」(Wikipedia Loves Libraries)的活動,希望藉此能夠與紐約公共圖書館等各大公共圖書館合作完善表演藝術這領域的文章內容[121]。不過在貢獻者協助以及相關條目增長計畫推動的同時,維基百科對於其所該收錄的條目範圍也不斷有編輯用戶提出質疑,甚至有所謂「保留主義」和「刪除主義」的概念出現[122][123][124][125]。
截至2009年為止,根據估計在地球上有將近50億的人口都能夠瀏覽維基百科的條目內容。然而牛津網際網路研究所(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則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維基百科在條目地理分布上極為不平均,其中絕大多數文章內容都是在描述有關於北美洲、歐洲和東亞的內容,而對於絕大部分開發中國家與非洲大部分地區有關的條目則只佔一小部分[126]。然而在許多來自同一觀點生活的編輯用戶在修改主題或者條目時,便有可能出現所謂系統性偏差(Systemic bias)的情況,進而導致條目觀點可能與當時主流或者潛在讀者群的標準不同。而威爾斯則在2011年指出條目內容的不平衡主要是受限於編輯用戶的比例,在這之中又主要是以發達國家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男性所掌握著[127]。另外在維基百科之中條目內容也有「可能選擇性的偏見」,特別是許多公眾人物的文章反而多是引用反對者的意見作為主軸[128]。儘管許多情況下會有編輯用戶爭論這些觀點是否含有偏見,同時維基百科對這些爭議內容有時也會發起大規模的討論,然而威爾斯則指出對於爭議性政治議題或者兩極化觀點的政治人物仍常有偏見內容出現[32]。
語言版本
参见:維基百科:維基百科語言列表
主要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其增長情形,其中當前前三名的版本包括有英語維基百科(標記為「en」並使用紅色)、德語維基百科(標記為「de」並使用薰衣草色)和法語維基百科(標記為「fr」並使用青色)
自2001年1月開始在維基百科計畫之中,英語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紅色)和前十大語言版本維基百科條目數量(藍色)所佔百分比。其中可以看見截至2007年7月為止,英語維基百科仍然擁有著所有維基百科近23%的條目數量
目前維基百科一共有326種語言版本,其中英語、宿霧語、瑞典語、德語、法語、荷蘭語、俄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波蘭語、瓦瑞語、越南語、日語、中文、埃及阿拉伯文、葡萄牙語、阿拉伯語、烏克蘭語等版本擁有超過100萬篇條目,另外還有44個語言版本的超過10萬篇條目和82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超過10,000篇條目[129][130][131]。其中在所有維基百科計畫中規模最大的語言版本為英語維基百科,根據統計光是實質的條目數量便已經超過640萬篇,截至2021年1月,英语维基百科的流量佔维基百科總流量的48%,瀏覽量排名前10的語種约占总流量的85%。[132]
由於維基百科是基於網際網路上運行的,因此來自全球各地的貢獻者可能在瀏覽相同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時卻使用不同的方言,又或者受到不同國家的習慣用語影響而使得彼此用語出現些微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導致條目的文字拼寫或者用法習慣上出現衝突(例如英語用戶就「color」和「colour」等拼法或者是中文用戶的繁簡體轉換問題等等)[133],或者是受到不同地點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使得對於條目內容的觀點不一[134]。另外儘管在各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之中也有如同「中立的觀點」般普遍施行的方針,然而許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仍然必須依照自己主要使用用戶的國家其法律限制,這使得各個維基百科計畫在方針和作法上並非一致。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則是各維基百科必須依照相關法律限制決定是否能夠根據許可而採納自由內容或者合理使用的內容[50][135][136]。
威爾斯則對於維基百科發展各種語言版本表示支持,並提到「應該要盡可能讓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夠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一同努力創造並且充分推廣的高質量之自由百科全書」[137]。不過雖然每個語言版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獨立的功能與作法,但是在其上仍然會有相關組織負責監督維基百科計畫的運行,其中包括由元維基負責協調各個維基百科的運作並且提供所有語言版本維基百科重要統計數據的維護工作[138],另外還有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維護維基百科以及與之相關的計畫運作[139]。此外元維基也提供了每個維基百科應該都要有之條目的列表,其內容涉及到包括傳記、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科學、技術、食品和數學等主題的基本內容[140]。不過另一方面當某個特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有相關條目的文章時,並不意味著另外一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也能有同樣質量的文章內容,例如一些位於美國的小城鎮條目便可能僅有英語版本提供參考。甚至也有些條目或許能夠於與之相關語言的維基百科中創建,但並不意味著便能夠滿足其他語言版本維基百科的「關注度」標準。
絕大多數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其翻譯其他語言版本的文章多只佔一小部分,其中主要原因在於大多數維基百科計畫並不允許用戶直接張貼機翻內容,但是一些維基百科社群也往往鼓勵編輯用戶自己翻譯其他語言版本的內容[141]。而在維基百科計畫中如果條目內容也存在於其他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時,便能透過「跨Wiki連結」的技術於同一頁面的左側或右側列表中連結數個不同語言的條目內容。另外在多媒體使用這一部分,各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接能夠使用維基共享資源的圖片、聲音與影片等媒材。
截止2025年8月5日的65,308,647条条目在各语言版本中的分布[142]
en(10.8%) ceb(9.4%) de(4.7%) fr(4.1%) sv(4%) nl(3.4%) ru(3.2%) es(3.1%) it(3%) pl(2.5%) arz(2.5%) zh(2.3%) ja(2.2%) uk(2.1%) vi(2%) ar(2%) war(1.9%) 其他(36.8%)
PLOS ONE表示根據2012年的一项研究顯示,英语维基百科中的51%的編輯来自北美,简单英语维基百科中這一比例為25% [143]。
英語維基百科
2014年3月1日,经济学人表示英文版的编辑人数七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而且英文維基百科活躍編輯的流失率相對於其他語言來說要更高。自2008年以来,其他语言平均每月编辑5次或更多的維基人数量相对稳定,相比之下,英文维基百科的活跃编辑人数在2007年达到峰值,约为50,000人,到2014年初降至30,000人。[144]